企業郵箱

70周年專欄
七秩芳華·六建記憶?|?“建”證歷史(三)——為天地立“心”
4月底的涇陽永樂鎮,春和景明,草樹蔥郁。建成已有43年歷史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大地原點在藍天下,傲然矗立在永樂鎮一處大樹蔥蘢、芳草菲菲的臺地上。
來自陜建六建集團的5名耄耋老人,目視塔樓,并排拾級而上,腳步堅毅地向著中國地理的最中心走去。他們是六建集團已退休多年的老同志,平均年齡超過80歲,其中有2名老同志當年全程親自參加了大地原點的施工建設。這次,5名老同志相約前來,共同追憶四十多年前六建人為國筑脊、為天地立“心”的初心。
“這塔樓是我當年建的”,剛進入園區,精神矍鑠、性格開朗的郭展明向隨行的其他人員大聲地說道,神情里充滿了驕傲和自豪,他是六建集團當年參加大地原點項目建設的施工員。作為當年參建人員之一、擔任瓦工的耿國良,則默默地走到塔樓跟前,抬起右手輕輕地撫摸著墻壁,神情莊重,仿佛在跟自己闊別四十多年的老朋友對話,這里的每一塊磚都還有他當年留下的溫度。
郭展明 大地原點項目施工員
耿國良 大地原點項目瓦工
上世紀70年代后期,隨著十年文革動亂的結束,中國開始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征程。根據當時國家發展需要,要在中國地理中心咸陽市涇陽縣永樂鎮建設一座大地原點建筑。這個光榮而意義重大的建設任務交到了陜建六建集團當年的第二施工隊手上。在那個沒有先進機械設備,沒有計算機BIM技術,施工技術手段相對落后的年代,六建集團的建設者們以為國立“心”、為國建功的豪情,積極參與到該項目的建設中。
由于施工地點離咸陽市區有二十多公里,有些建設人員天沒亮就騎著自行車從咸陽市出發,翻越五陵塬,橫渡涇河水,才能到達工地;像耿國良一樣家住涇陽相對較近的人員為了節省時間,則一早從家里帶上足夠一天吃的辣子夾饃,在工地上一干就是一整天;有些遠的則住進了臨時搭建的帆布帳篷,吃住都在工地。就這樣,從1977年進場建設,到1979年9月建成交付,所有參建人員克服重重困難,用汗水攪拌著混凝土,用肩扛手提砌筑起高高聳立的塔樓,用樂觀奮發的精神圓滿完成建設任務。
中華人民共和國大地原點,亦稱大地基準點,它是國家地理坐標——經緯度的起算點和基準點。整個工程由主體建筑、儀器臺、投影臺、中心坐標四部分組成,主體建筑為7層框架結構,地面高度25.2米,整個工程建筑面積1051㎡,建安工作量15.42萬元。該工程設計精度高,結構復雜,施工難度大,施工過程的各環節倍受多方單位關注,陜西省建工局1978年曾專門發文,對大地原點的施工質量予以表彰。
中華人民共和國大地原點的建成和使用,為我國建立自主的測繪網絡體系,滿足國民經濟發展和國防建設的需求做出了重要貢獻。
時光荏苒,中國發展日新月異。四十多年時光逝去,當年豪氣干云的三秦漢子、匠心執守的六建人雖已至暮年,有些已經離開人世,但那一代六建人的精神卻賡續至今,新時代的六建人正以昂揚的姿態闊步走在實現中國夢的偉大征程上。
立心華夏,筑夢神州,為天地立“心”,為行業立德。中華人民共和國大地原點,不僅是六建人為中國改革發展的立“心”之作,更成為了每一名六建人心中的精神圖騰。
………………………………………………………………
中國人要建立自己的坐標體系
從新中國成立到20世紀70年代,我國一直以前蘇聯設在列寧格勒的大地原點為基準,這個坐標點距離北京1.1萬多公里,以此為參照,測量誤差可想而知。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蘇聯坐標體系已難以滿足實際需要,急需建立自己的坐標體系。
大地原點是怎樣落戶涇陽的呢?
為了使大地測量成果數據向各方面均勻推算,根據國家測繪局的指示,原點最好在我國大陸的中部,選址要適合中國國情,地基穩定,遠離市區,交通方便。要同時滿足這幾個條件并不容易。
而陜西咸陽市涇陽縣永樂鎮石際寺村距我國邊界正北為880公里,距東北2500公里,距正東1000公里,距正南1750公里,距西南2250公里,距正西2930公里,距西北2500公里,正處在祖國大陸的中部,由此,就有了中國的大地原點。20世紀70年代,經國家實地考察將大地原點確定在陜西省涇陽縣永樂鎮石際寺村。具體坐標為:東經108°55′,北緯34°32′。巧合的是,這一坐標與長安城的建筑基線和西安的中軸線所在的經度近乎重合!這種歷史的精確,不得不讓人稱奇!